清末广州十三行(清朝的“广州十三行”到底是干啥的?如今怎样了?说出来你别不信)

长久以来,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局限于贸易活动,然而这并不等同于正式的外交关系,因此交往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在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项命令,限制中国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粤海关,并设立了“十三行”来充当贸易中介,负责管理外商事务、进出口贸易以及外交事务,以避免外国商人直接与国内民间或政府接触。在中西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茶叶、生丝和土布,而西方则主要出口英国的毛织品和英属印度的棉花。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国一直在正常贸易中保持着出口盈余。根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的记载,在1781年至1790年间,仅茶叶的销售额就高达9600万元,而在1781年至1793年间,英国向中国的全部商品仅为1600万【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元,仅为茶叶销售额的六分之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的年度贸易盈余仍然超过200万到300万元以上。当然,当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据如此优势时,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等殖民国家,开始利用鸦片进行非法走私,以弥补他们在正当贸易中的亏损。然而,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清代的中西贸易中,“十三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填补了清朝闭关政策下对外贸易的空白,不仅丰富了国库,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那么,“十三行”这个在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机构是如何形成的呢?关于“十三行”的形成,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前文已经简要提及,现在我们来详细说明。

我们知道,清廷废除【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了自唐宋以来一直存在的“市舶司”,并设立了“粤海关”,由粤海关负责征收对外贸易的税款,并与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等地方官员一同管理对外贸易。然而,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和海关与外国商人建立直接联系,政府规定一切事务都必须通过各个“洋行”来办理。不久后,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各个“洋行”在1720年组织成立了一种带有行会性质的“公行”,公行中的各个“洋行”被称为“十三行”。因此,“十三行”并不是某个“洋行”的别名,也不代表“洋行”的具体数量。在“公行”成立之初,它包括了16家“洋行”,在鼎盛时期达到了26家,“洋行”的数量多寡时有变化,这主要与国家的发展以及中西贸易的盛衰有关。

在实际运作中,“公行”作为“十三【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行”的代表机构,充当了清政府、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之间的联系中介,同时还具有商业、政治和外交职能。它处理的事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承销和代购外国商人所需的进出口货物,规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二是照管外国商人的生活并监督其行为;三是代表清政府传达命令和相关公文,或传达外国商人的意见和建议等。广州的“十三行”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存在,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也不再局限于广州,昔日辉煌的“十三行”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渐行渐远。如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十三行路”成为一个大型的服装批发中心,尽管名字和性质已经改变,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之为“【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十三行”。这里每天进出货物高达数千吨,人流量高达数十万人次,服装远销国内外。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原来“十三行”的一次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高宗实录》、《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