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祠与宗祠(一文讲清“公祠”、“宗祠”、“大宗祠”的区别)

南方人多聚族而居,每村村口往往有几个祠堂,去城中村漫步,就有可能跟祠堂不期而遇。跟“某某庙”通常用来祭祀神仙不同,“祠堂”是用来祭祀人的。祠堂匾额上往往都写有“某某公祠”、“某某宗祠”、“某某大宗祠”,本文就来讲讲他们各自的意思。

公祠

公祠是用来祭祀对当地社会有贡献的人的祠堂。命名通常是“XX姓公祠”,其中“姓”是被祭祀的人的姓,“XX”是他的某个称呼。

深圳南头古城的县衙旁边有“信国公文氏祠”,是祭祀文天祥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伶仃洋”就是深圳西南那一片海面。“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

深圳南头古城内的“信国公文氏祠”

公祠也可以把两个人同时祭祀,名字一般是“XX二公祠”。比如古城南面有“汪云帆学社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刘二公祠”,祭祀的是两位名人。一个是汪鋐,他在明朝赶走了盘踞在深港境内的葡萄牙人;一个是刘稳,在他的推动下,万历年间深圳地区重新恢复县一级的行政单位。

还有很多时候,祭祀的人可能就不是公众人物了,而是家族内的名人。还是以深圳南山区为例,吴姓人聚居的南园村就有“双洲吴公祠”,陈姓人聚居的南山村就有“兰所陈公祠”。

深圳南山区南山村的兰所陈公祠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公祠可以叫做“生祠”,即被祭祀的人还未过世,就被搬进了祠堂,这种往往会令被祭祀的人诚惶诚恐吧。

宗祠

宗祠是一个姓氏的族人祭祀自己祖先的祠堂,通常就叫“X氏宗祠”。里面可以供奉当地同姓人共同的祖先。还可以包括共同祖先的祖先,族人如果姓曾,那最早祭祀云帆学社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到春秋时候的“曾子”也是没问题的。聚族而居的姓氏都会建这样的祠堂,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经过族人反复集资修缮,可以绵延至今。深圳的宗祠里可以看到重修捐款者的榜单上不乏海外侨胞。

除了简单的纪念祖先,宗祠自古就是同族人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古代宗族社会乡村自治的年代里,宗祠甚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政治角色吧。

南山区南园村的吴氏宗祠

大宗祠

如果一个村的族人发展壮大,其中一些又到外地新的村落开枝散叶,那么母村的宗祠就可以升级成“X氏大宗祠”。比如深圳最大的祠堂“曾氏大宗祠”。在它周围还环绕着好几个“曾公祠”。

深圳新桥曾氏大宗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