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百科(胡老,走好!)

2023年1月2日早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去世,享年87岁。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2001年退休。荣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胡福明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据《党建》杂志社报道,1977年7月,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陪夜时,他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瞌睡了,就【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把3张椅子拼起来躺一会,醒了再看、再写、再改。5天后,妻子出院了,提纲也大致写成了。

9月初,胡福明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8000字左右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

后来,其他一些同志参与研究修改这篇文章,数易其稿,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6000多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公开发表,新华社当天转发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载。

2018年8月出版的《我的学术小传》中,胡福明说:“经过了一些事,我更坚定自己的一贯主张,就是要独立自主地思考,要坚持实事求是。”

2018年1【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代表人物。2019年9月25日,胡福明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2020年10月18日,胡福明荣获南京大学哲学系“最高贡献奖”。

这位改革先锋从无锡走出……01

1978年底

曾应邀到无锡作专题讲座

为推动无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和开启改革之路

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979年12月6日,《无锡报》关于无锡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道。

1992年后,无锡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强大动力,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着力调整市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2018年12【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月20日,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无锡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

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省委提出的“六个高质量”要求和“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目标,兴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先行示范区。

02

心系家乡的胡老

曾多次接受无锡日报专访

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无锡日报当年12月19日推出胡福明、王选、吴仁宝和叶聪专访。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连线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

(以下为当时的专访原文)【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

“很大鼓舞、极大启发。”昨天,本报记者视频连线了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

40年前,他作为主要起草人,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

40年后,他作为真理标准大讨论代表人物,在此次大会上获得改革先锋奖章。

40年的波澜壮阔,让这位年过八旬的无锡人心潮澎湃。

谈到参会感想,“必将大大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胡福明说,会上习总书记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对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对未来的改革开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让他深受鼓舞。

胡福明在【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北京期间,还将回到两所母校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两所学校都得到过哲学的“滋养”。

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志愿是当新闻记者,1959年毕业前总支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读书,实际上他在1956年就在北大选读了哲学课。

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被视作为撬动改革开放的一支哲学杠杆。

“无锡人杰地灵,希望未来能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更多勇敢的开拓者。”胡福明说,无锡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地、勇敢地行走在前进道路上,“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03

斯人已逝

但他的思想

仍然熠熠生辉

永存世间

让我们重温

胡老接受无锡日报

“天下无锡人”栏目【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采访时

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思考

永远怀念他吧

著述改变历史,这样的事例中外都有。一个人的名字通过一篇文章,与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当数胡福明。36 年时光飞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如今八十有零,满头银丝,头脑却依旧没有停止思考。8月10日,在南京寓所,坐在堆满书籍资料的书桌前,放下写了一半的稿纸,这位从无锡乡间走出去的读书人,谈起了他思考着的人生。

▲上世纪70年代 胡福明与《光明日报》编辑王强华于北京

那一路求学

胡福明人生中紧要的第一步,是1952年2月考上了无锡师范。

他1935年出生在无锡县长安乡的农民家庭,上小学和初中时,尽管半耕半读,还是因交不出学费失学过【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几次 。直到1952年2月,他考上了无锡师范的春季班。“以前学校和家里点的是豆油灯和煤油灯。到了师范,教室里有电灯,晚上能在灯光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拼命地读书。”可家里的田还是要种,每个星期五下午在学校吃过午饭,就步行回家,“从学前街走到锡北长安乡,一个单趟是 20 里,步行2 个小时,这条路我每星期都要走个来回,熟得很。”周一早上天蒙蒙亮,他又走回学校吃早饭。“ 我从小家里很穷,后来身体能长得这么健康,全靠上了无锡师范,伙食好,每天能吃上两顿干的,而且三年费用全免。”

更重要的机会来自毕业分配。师范毕业后他没去当小学老师,而是分配到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作。农村青年一步跨进了省城,可六七【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个月时间里,他竟然没去过一次中山陵、明孝陵等,没看过一场戏和电影,每天下了班就是读书。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55年春夏之交,报上登了一个消息:政务院号召在机关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报考大学。本来以为没上过高中,此生与大学无缘了,消息一出,胡福明非常兴奋,萌生了要考大学的念头。征得学校同意后,他马上找来高中课本复习,填报的志愿非常牛气: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 我当时的想法是,反正我有工作,要上就上北大,能取就取,不取继续工作。”

考完后,生活恢复了平静。有一天,传达室大爷突然叫他:“小胡,有你的信!录取通知书!”他一看,真的是北大来的录取信。就这样,他考上了北大。那一【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年全国有1万人报考北大中文系,录取了200人。

1955年9月,新生胡福明到了北京。在中文系的两个专业方向中,他舍汉语言文学选了新闻学。“ 我想当作家,从事新闻工作可以帮助我接触和了解社会。”但是,他很快又发现,做新闻工作者需要敏锐的头脑,需要观察研究社会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于是他自己到哲学系去听选修课,自学哲学。毕业时,一开始要把他分配去中央报刊,他也愿意,很高兴。但后来系总支书记找他谈话:中央要求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此要从应届生中选送有志学习的人继续深造。老师说,你喜欢哲学,又坐得住,适合去读书。学校当时挑了两个毕业生,一个是胡福明,另一个是后来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杨春贵。

没当成【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记者,胡福明进了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入学不久遇上三年困难时期,他在校闭门读书,下了三年苦功夫,学业上很有收获。1962年12月,面临毕业分配,人民大学老师6次找他谈话,动员留校。因为妻子在无锡当小学老师,他想回南方,就分配到了南大任教。

从乡下田埂上走出来的穷小子,到成为中国高等学府的青年教师,回望自己曲折的求学路,胡老很感慨:我能一路升学,得益于两点,一是党和人民的培养,这是根本;二是爱读书,从小到大,老师都认为我坐得住,是块读书的料。

这一次“发声”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喜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 都感觉到又解放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搬掉了。南大的年轻助教胡福明也买了一瓶酒,买了几【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只螃蟹,跟家人举杯庆贺。就在“天气”逐渐回暖时,两个凡是”出来了,批判“四人帮”突然降温,拨乱反正变得寸步难行。胡福明对周遭的变化印象深刻,他在思考:拨乱反正的阻力在哪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有了答案:破解所有问题的总开关就是破除“两个凡是”,否定“句句是真理”,否定天才论。中国必须改弦更辙。“灵光乍现”的这一刻是1977年3月。

胡福明感觉自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改弦更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否定“文革”啊。虽然大家都知道“文革”是失败了,但有针对性地论述出来是要冒风险的。内心的“战争”整整打了一个多月。

1977年4月,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主题还是“两个凡是”【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胡福明坐不住了,准备动手写文章。民心不可侮!我始终相信,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一旦觉醒了,是没有一种力量能使他们屈服的。”那么怎么批判两个凡是”呢? 我是学哲学的,我有破‘ 两个凡是’的武器。”

经过一个暑假的思索、查证和写作,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的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投给《光明日报》。一开始是4个月的沉默,1978年初,北京突然来了一封信:文章我们要用,请修改。”趁着去北京开会的机会,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的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同志,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吴江同志一起,对原文作了多次重大修改。在胡耀邦同志审阅定稿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对于当时沉闷窒息的中国社会而言,不亚于丢下一枚炸弹”。

这篇文章矛头指向“两个凡是,“大家都知道‘ 两个凡是’是两报一刊社论提出来的,革‘ 两个凡是’的命,实际上就是‘ 犯上’,这要得罪多少人?” 把稿子投出去的时候,胡福明就对妻子说过:这篇稿子登出来,恐怕这辈子都不得安宁了……事实上,不仅是他个人没了“安宁”,几乎整个中国都被投入了一个浪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由此引发了这个古老国家当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变革。

一个42岁的年轻助教写了一篇改变中国思想史的文章。有人追问:胡福明写这篇文章有何“背景”?否则怎么可能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抓准这样一个关键课题,成【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就这样一个关键成果呢?2008年,胡老谈起自己在当年那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时,曾感言:我生在那样一个时代,遇到一个机会做了一件我应该做且愿意做的事。这篇文章没有理论上的创造,高校的哲学教员,都通晓这个基本观点。那么,它意义何在呢?我是这么看的。按照传统的看法,理论上的创造、发明权属于伟大领袖或权威部门,一般干部、理论工作者只有积极宣传的资格。我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基层的理论工作者进行独立理论思考的成果。晚一个月、两个月或半年、一年,也许其他人也会写,但问题恰恰“时间”上,一切社会活动都在时间中进行,从而构成历史。把时间抹掉了,历史的意义就弄不清了,不应模时间”。

【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多人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国家大事不需要我说话。胡老说:这不对,我们当时也是人微啊,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作了行动。一个人远离政治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关心什么人的政治?国家繁荣、人民幸福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改革家都是不顾自己的生死,在民族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作为子民,不能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否则人活着,处处随大流, 没有多大意思。

又一回“长考”

1982年11月,他离开南大,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官至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尽管忙于行政,有关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执政党建设、苏南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仍然萦绕在他心【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头。

学哲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研究哲学史,啃书本,做哲学史家;还有一种就是用哲学解决现实问题,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这是做哲学家的方向。当哲学史家没风险,当哲学家有风险,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掉下去”。胡福明吃过苦,有平民意识,又有理论功底,加上身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他从入门时就立志要当哲学家,做一个深入调查研究,永远观察和思考的学者,而不是坐在书斋扶手椅里写论文。

“历史上的文献何其多,文人们写了多少诗赋,留存于世的又能有多少?历史是最无情的淘汰。我活一辈子,可能留下来的也就是两篇文章,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篇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

经历了那一场轰轰烈烈的“ 真理标准”【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大讨论之后,胡福明仍然在思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980年发表在《社会 科学》 上的这一篇《中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特点》 问世后,并 没有在学术界、思想界产生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般的“ 爆炸式”效应。但对胡福明来说,保持一个学者的严肃思考,目标只有一个:从历史进程中寻找规律,推进改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我还在写,不过不急于发表,先放着,等以后思考成熟了,可以拿出来看看。也许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了,那也没关系,一切让历史来检验。”

离开无锡半个多世纪,胡老依然乡音浓重,对无锡的人文历史,有着哲人独到的见解。他说,无锡历史上的精神可【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以概括成四句话:思想开明,对外开放,努力创新,努力发展。从泰伯奔吴发展梅里开始,先进的中原文化与本地的江南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吴文化,从源头上体现出无锡文化的开放性、开拓性。到了近代,上海开埠,西方的商品、文化都进来了,毗邻上海的无锡人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这样的开放,于是从无锡走出了一大批民族工商业的大家,中国第一号民族资本家就出自无锡,这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锡的乡镇企业大发展,开辟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外向型经济大发展之后,无锡又迎来了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潮, 走的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的道路。你看,无锡自古就是一个敢于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发展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拿【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出智慧和勇气,进一步突破思想障碍,开放资源吸引人才,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再创一次发展高潮。

对自己文而优则仕的这一辈子,胡老也有反思。“ 我现在有点懊悔,从政二三十年,这条路走得对不对?如果留在高校,我可以培养更多的学生,也可能有更多的著述。有生之年,我还想思考一点问题,写一点文章,可是眼睛不行了,电脑也不会用。现在就苦于缺少一个助手。这也是因为当年离开了南大,没能培养出自己的学生来啊。”

//对话录

无锡日报:与政治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更关心民生问题。

胡福明:这不矛盾,我们当年也操心吃饭、住房问题,拨乱反正也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嘛。相信到了国家需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会【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站出来,担起历史重任。

无锡日报:您用微博微信吗?

胡福明:我曾经接到过两个电话,对方说你还没有开微博,只要你授权,我们可以代你开微博。我当场就谢绝了, 我自己不会开微博,也决不授权给他人开我的微博,不然你讲的也变成我讲的。一个郭美美”闹翻了天,什么原因?不要好好反思吗?微博、微信都是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你可以自由发言,但如果你造谣惑众搞乱社会,那就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就是犯法,必须规范整治。

无锡日报:请您给我们“天下无锡人”栏目谈谈想法。

胡福明:央视不是放了“ 魅力无锡”的城市形象片嘛,列举无锡是太湖佳绝处……百年工商城。我看还少了一条很重要的: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出人才、有文化,是江南特色。相【云.帆.学.社.】dkxbs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副.业.项目比之下,苏州的人才多是文化人、艺术人,而无锡还出了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这说明无锡人才济济。这个栏目非常好,我的意见是“天下无锡人”应当包含三类无锡人:一是离开本土的无锡人,二是留在本地的无锡人,三是从外地乃至海外来无锡工作落户的新无锡人。这三部分人不能偏废,要平衡。走出去的无锡人,并非个个都是钱伟长、薛暮桥。本地也出人才,没有400万本地无锡人的努力,哪有今天的无锡?在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外地人才、海外人才是无锡发展的新动力。

思想之光不灭,先生千古!

来源:新华日报、无锡日报、团聚无锡、现代快报、@江苏新闻、环球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